;

我们渴望政治家有令人惊讶的个性特征

发布时间: 2020-11-10 16:34




我们渴望政治家有令人惊讶的个性特征


这项研究考察了选民对理想政治家的渴望。


    维也纳大学的艾克霍尔泽和威尔曼在10月号的《个性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了选民希望他们选出的政治家的人格特征。


屏幕快照 2020-11-10 下午4.21.33.png


介绍


    为什么人们投票给某个政党?传统的答案是,选民看重某些政策,并青睐那些推动这些政策的政党。所以,选民选举代表这些政党的政客。


    然而,选民怎么知道一个政客一旦当选,会像他或她在竞选期间所承诺的那样行事呢?

答案可能与候选人的性格有关。


    Willmann和Aichholzer指出,“意识形态对于政党来说,个性对于候选人来说是什么,”意思是,“正如意识形态代表政党长期稳定的基础一样,人格特质是长期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支配着个人和政客们一贯的价值观、态度模式,以及最终的行为。”


    选民可能会认为,一个政客的性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他在一个任期内会做什么。具体来说,他们假设一个政治候选人在一个任期内会做什么取决于个人的个性,而政治候选人将如何做取决于他或她的领导能力。


    事实上,当选的政治家通常拥有与领导特质相关的高水平人格特质,如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也称为外向性)。


    简言之,一个选民很可能会青睐一个与他或她相似,但又具备他或她所不具备的领导才能的政治家。


    理想政治家的人格特征


    上述假设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两项研究中得到验证。研究人员向参与者询问了他们的性格特征,他们更愿意看到政治家的性格特征,以及优秀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特质。


    研究1:95名德国参与者的样本;38%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2岁(20至69岁不等);超过一半的人受过12/13年的学校教育。


    参与者被要求在为本次调查制定的人格测量中,说明自己的人格特征以及理想政治家的特质,即“领导国家,确保人民生活良好”


    研究2:抽样调查631名奥地利人(91%为公民);50%为女性;平均年龄42岁(16至74岁);28%具有大学学历。


    参与者被要求对自己的个性和理想政治家的人格进行评分。使用的人格测量是五大人格模型的一个版本。


    意识形态也被评估为右翼威权主义(例如,开放与抵制变革)与社会主导取向(例如接受与拒绝社会不平等)。


屏幕快照 2020-11-10 下午4.22.43.png


    理想政治家:喜欢我们还是比我们更好?


    研究人员预测,选民会选择与他们相似但比他们更有能力的候选人(就领导能力而言)。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相比,选民更喜欢性格外向、自信、开放、诚实、情绪稳定、认真负责的政治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更不讨人喜欢。


    而这些特质大多与政治抱负、领导能力和媒体知名度有关。


    至于人格特质上的相似性,选民与政治候选人之间的相似性似乎对某些特质更为重要:无论是与个人的价值观有关的特质(即随和、开放、诚实、谦逊,在较小程度上,还有责任心),或与之相关的特质更为重要意识形态取向(即右翼威权主义和社会主导取向)。


    具体来说,更大的右翼威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调解了对责任心高、开放度低的候选人的偏爱。同样,更大的社会主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选民倾向于不那么讨人喜欢的候选人。


    Takeaway


    投票给一个政客和选择一个浪漫的伴侣有相似之处。人们会选择那些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相似但在其他方面更好的人。


    而选民会选出与自己有相似领导才能的政治家。


    这种对相似的渴望超越了仅仅因为他/她与我们相似就喜欢一个政客——相似还起到了意识形态表征的作用。所以,一个人的意识形态观点(例如右翼威权主义、社会支配倾向)可以部分地解释对相似点的渴望(例如,在开放性、亲和性、严密性方面)。


    作者指出,人格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组织系统,转化为动机目标或价值观,包括[右翼权威主义和社会支配倾向],最终引导意识形态取向和政治行为。”


    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政治世界是如何变化的具有重要意义——政党扮演的核心角色越来越少,政治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例如,唐纳德·特朗普和埃马纽埃尔·马克龙的崛起)。



arash_0.jpg

Arash Emamzadeh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Canada, where he studied genetics and psychology. He has also done graduate work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neuropsychology in U.S.

psychology today